查看原文
其他

WeChat ID tongyipaocha Intro 每周三篇原创,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。包括但不限于:职场心理系列,知识管理系列、读名著品职场系列。 性格随和的员工的薪酬比“带刺儿的”员工低18%。 随和不是错,错在你忘记了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。 针对客户或领导不合理的要求,要善用“期待管理” 帮助同事的前提,是提高他们的求助成本,迫使每一个人首先寻找自己的“能力边界”。 最后假设了两个常见的场景,是否需要拒绝,你可以考虑以下问题…… 中国有句俗话:老实人吃亏多,会哭的孩子有奶吃。这话听上去像句牢骚,不过最近居然被证实了。 美国康奈尔大学劳资关系学院的一项调查中,分析了职场人员的“随和度”特征后发现:性格随和的员工的薪酬比“带刺儿的”员工低18%。 这个调查结果真让人心寒,这个社会怎么了? 心理学说上的“随和性”,又叫“宜人性”(Agreeableness),通常是指与他人和睦相处、相互协作,包括了和善友好、协作性、值得依赖的性格特征。 我在《职场“中等收入陷阱”:你的薪水为什么不再增加?》中提出一个观点:你的薪水取决于你解决问题的层次,而不是做了多少工作。 从这个角度理解,“随和性”影响了你的薪水,很可能是你工作做了很多,但都不是那些能提升你解决问题层次的工作。 有一些工作,职责并不明确,别人让你做,你想想也不难,就做了; 有一些工作要求本身就不合理,为了避免争执,你硬着头皮,最后效果不好,别人反而怨你能力不够。 为什么不能勇于拒绝那些工作要求呢?别拿“面子薄”一类的话来宽慰自己,随和不是错,错在你忘记了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。 第一类不合理的要求往往出自客户、领导。 客户说:“这次广告设计的要求是,时尚大气上档次,低调奢华有内涵。”面对面有难色的你,他们会拍拍你的肩:“年轻人,挑战一下嘛。” 领导说:“XXX手头比较忙,这件事你就处理一下吧,也不难。” 于是,你出于“帮助别人,提高自己”的美好愿望,跳进了这些万劫不复的火坑。 我们做每一项工作,总是期望得到正面的评价,但评价本身很主观,总是与客户或领导的期待有关。 以前广告界的前辈跟我说过一句话:“如果客户完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?那你的价值何在呢?” 所以有一个叫“客户期待管理”的说法,在接触客户之初,就必须帮客户把工作目标建立在一个合理的基础上。 这次的广告推广,你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?是形象提升问题?是客群转换?是配合销售旺季?它对应的广告预算能达到什么地步?你掌握的渠道是否符合要求?时间是否充足?…… 面对客户的“无理要求”,把这些问题和客户一起讨论清楚,相信客户会对工作目标有更清晰的认识。 对领导的“期待管理”同样重要,不是让你去拒绝领导的任务,领导这样安排,往往有他自己不得已的苦衷,但你一定要“用自己的方式完成”。 什么叫“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工作”?就是用你最擅长的能力去工作,在领导心中树立你的“能力边界”——你核心能力是什么?辅助能力是什么?适合做什么?不适合做什么?引导领导去评估你的“核心工作能力”,建立你的核心价值,而不是试图证明自己是个“万金油”,这就是“领导期待管理”。 这样做,你做好了,那是扩展了你的“能力边界”;没做好,那是界定了你的“能力边界”。 为什么你不能拒绝别人的求助?第二个常见的原因是你误解了人际关系。你的口头禅是“赠人玫瑰,手有余香”,但人性并不一定支持这一点。 一位美国作家讲了这样一段经历:每天早晨,他在上班的路上都会经过一个卖白吉饼的老妇人,出于同情,他每次都会丢下25美分的硬币,但从来不要白吉饼。一直坚持了15年,终于有一天,老妇人拦住他,并问了他一句话。 可惜这句话并不是他想像中的“为什么只丢钱不拿东西”,而是“你难道不知道,白吉饼的价格已经涨到50美分一个了吗?” 当你长期不懈地关心、帮助一个人超过一定程度后,他的想法就会从“他是个不错的人”变成“他有多久没帮助我了?” 为了分析受帮助的人的这种奇怪的心态,他在文章中又引用了一位政客的回忆录里的一个故事。 这位政客年轻时曾发起过一个法案,建议把工人的最低工资和当地居民平均收入自动联系起来,这样做就不用每年去审核最低工资标准。这位政客原指望这项法案会得到那些亲劳工的民主党议员的支持,但到最后的投票,支持者寥寥。 很多年后,那位年轻政客成了老司机,才明白其中的奥妙。 一方面,本来每隔几年,那些议员就会利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机会,争取那些底层选民的支持。如果最低工资标准自动提升,他们就失去了这些拉选票的机会。 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,工资是一种市场行为,而“最低工资标准”则是一项“不劳而获”的社会福利。如果每年自动提升,久而久之,就会在底层劳工中形成一个印象——这是他们应得的,这在很多高福利国家都成了“养懒汉”政策。 职场也是如此,无私地帮助别人,反而让别人曲解了帮助的意义,只会让自己的付出变成“懒汉福利”,并不能让我们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。 帮助同事的前提,是让他们理解你付出的努力,这绝不是为了卖个人情,而是提高他们求助的成本,迫使每一个人首先寻找自己的“能力边界”。 为什么你不拒绝别人?还有一个原因是你被“道德绑架”了。 最近郎平与国家队的执教合同要到期了,突然杀出了个意大利女排,抛出了500万美元年薪再加3个月陪伴家人的假期。 国家队是怎么表态的呢?“郎平续约女排国家队是众望所归,我们会以最大的诚意挽留郎平,我有信心能够签下郎平。” 人家500万美刀,你200万软妹币,请问你的信心是从哪里来的呢?无非就是那两个人人都会说的字嘛,这就多多少少有点道德绑架的味道了。 职场上的道德绑架也不少,想要say no?你对得起朋友吗,对得起领导吗,对得起公司吗,都是常见的理由。 大凡你会被别人进行道德绑架,说明你已经被抬到了一个更高层次上。就像有人说,到了郎平这个层次,500万美刀和200万软妹币的区别已经不大了。 “道德绑架”是个无解的问题,因为选择无关利弊,纯属个人价值观。只不过,自己心甘情愿去做一件事,和被别人“抬举”着做一件事,那心里的滋味是大大不同。 大部分关于“拒绝”的文章都在教你如何体面地“say no”,这当然很重要,不过,更重要的是,哪些该拒绝?哪些能做则做? 我假设了两个最常见的场景,给出了一些我的建议: 第一个场景,领导交给你一项不属于你工作范围的工作,是否需要拒绝,你可以考虑以下问题: 1、这是与我核心能力相关的工作吗?是,接受;否,进入下一条: 2、它能帮助我拓展我核心能力的边界,或是我感兴趣的吗?是,接受;否,下一条: 3、如果我没有达到要求,领导可以理解我吗?是,接受;否,下一条: 4、我可以直接而清晰地表达我的能力不足以处理此项工作,或我的特点不符合这项工作的要求吗?是,拒绝;否,下一条: 5、如果我直接拒绝,我可以承受相应的代价,或者我早有离职的意思?是:拒绝;否:接受。 第二个场景,同事请你帮忙完成一项工作,是否需要拒绝,你可以考虑以下问题: 1、这是与我核心能力相关的工作吗?是,接受;否,进入下一条: 2、它能帮助我拓展我核心能力的边界,或是我感兴趣的吗?是,接受;否,下一条: 3、我有时间,或者愿意牺牲其他时间吗?是,下一条;否,拒绝: 4、如果我不帮助他,他就无法完成工作吗?或者,我在帮助他的过程,他也能得到提高?是,下一条,否,拒绝: 5、这是他第一次求助我,或者我希望和他多多接触吗?是,接受,否,拒绝。 这些考虑因素中,最核心的还是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。 而尊重自己的付出,更不是自私。《国富论》中有一句名言:“我们不能借着向肉贩、啤酒商、或面包师傅诉诸兄弟之情而获得免费的晚餐,我们填饱肚子的方式,是源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看重。”  广告时间: 我的自有品牌“安翠×佰能研究所”护肤品双11大促正在进行中(11.8-11.14),点击左下角“阅读原文”,了解“科学护肤知识”,男生也有用哦。 Author requires users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before leaving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Loading Most upvoted comments above Learn about writing a valuable comment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